楚州是 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区,位于苏北平原中部,里下河地区的西北部,西南距南京200公里。它东以射阳湖和窑头河与建湖县、阜宁县交界,南以泾河与宝应县接壤,西与洪泽县相接,西北与清浦区、清河区毗连,北则以废黄河与涟水县相望。楚州地跨东经118°59′—119°37′、北纬33°16′—33°45′之间。
楚州在历史上曾先后属吴、越、楚等诸侯国。秦统一后建淮阴县,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。楚汉之际,属项羽西楚。汉高祖五年,封韩信为楚王,楚州属楚王国。同年,贬韩信为淮阴侯,封刘缠为射阳侯,楚州分属二侯国。西汉惠帝三年,射阳侯国为县。元狩六年,置临淮郡,淮阴、射阳县属临淮郡。王莽称制,改射阳为临淮亭,淮阴为嘉信。东汉建武十五年,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,山阳之名始见。东汉末年,广陵郡移治射阳。东晋义熙七年,广陵、临淮二郡改为临淮、广陵、山阳等五郡,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。时射阳与山阳并存,分属临淮、山阳二郡。萧齐时,阳平郡寄治山阳。南齐永明七年,割山阳官渎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,割直渎、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,淮安县之名始见。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。隋开皇三年,置楚州,治淮阴。开皇十二年,移楚州治山阳县,州旋废。隋大业年间,去淮阴县入山阳县,不久复置。唐武德四年,置东楚州,治山阳县。武德八年,裁西楚州,东楚州改称楚州,仍治山阳县。南宋建炎三年,置楚、泗、承州。绍定元年,李全火烧楚州城,遂废楚州,升山阳县为淮安军,隶宝应州。元至元十三年,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。次年,改为淮东总管府,时县境设有山阳、淮安、淮阴、新城四县。至元二十年,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,并淮安、新城、淮阴三县入山阳县。至正二十六年,朱元璋置淮安府,治山阳。清雍正九年,析淮安府山阳、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。民国元年,淮安府裁撤。中华民国三年,山阳县改称淮安县。抗日战争时期,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。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,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。中华民国三十五年,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,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;九月,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。中华民国三十七年,淮城等二次解放,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。公元1949年3月,裁两淮市,淮城区仍属淮安县。1950年3月,淮宝县裁撤,其部分辖地归淮安。时淮安属盐城专区。1954年8月,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。1983年3月,成立省辖淮阴市,淮安县属淮阴市。1988年戊辰2月,撤销淮安县,建立淮安市(为县级市)。2001年2月,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,淮安撤市建区,更名为楚州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