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演员需要的嗓音类型和技巧包括以下几种:
真嗓(大嗓、本嗓)
真嗓是京剧演员发音的基本方法之一,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,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音。真嗓发出的声音称为真声,音域宽广,高低音运转自如。在京剧的生行(老生、武生、红生)、净行、丑行、老旦等行当中,在演唱时均用真嗓。小生演唱用假嗓,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。
假嗓(小嗓、二本嗓)
假嗓是与真嗓相对而言的发音方法,发声时喉孔缩小,部位抬高,气流变细,音调较真嗓为高。京剧的旦角和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,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。
左嗓
左嗓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,能高而不能低,声音刚而扁,圆润不足。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,即以此嗓演唱。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,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。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,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,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。
脑后音
脑后音是一种嗓音效果,指声音从脑后发出,具有“云遮月”的效果,是传统京剧老生嗓音的一种理想状态。这种嗓音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。
嗓音的锻炼和保护
过去,京剧演员非常注重嗓音的锻炼和保护,一年四季无论严冬炎夏,都要坚持喊嗓、吊嗓与护嗓。喊嗓是用“噫”、“啊”等字练习闭口音与张嘴音,由低至高反复练习。
科学训练方法
现代京剧演员在训练嗓音时,会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,如“闭嘴打哈欠”等,以帮助演员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和气息控制。
总的来说,京剧演员需要具备多种嗓音类型和技巧,以便在演唱中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。通过长期和科学的训练,演员可以掌握这些技巧,使自己的嗓音更加圆润、动听和有表现力。